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的成語故事

拼音pí zhī bù cún,máo jiāng yān fù
基本解釋焉:哪兒;附:依附。皮都沒有了,毛往哪里依附呢?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(chǔ),就不能存在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將安傅?”
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的典故
春秋時,晉國的公子夷吾求秦國幫他登上王位,并答應(yīng)給五座城池。夷吾成為晉惠公后就違背諾言。后來秦國遇饑荒向晉國借糧,晉惠公也沒答應(yīng)。大臣虢射對晉惠公說:“我們借糧也不能改善關(guān)系,就好比‘皮之不存,毛將安傅?’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| 成語 | 歷史出處 |
|---|---|
| 不二法門 | 《維摩詰經(jīng) 入不二法門品》:“如我意者,于一切法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是為入不二法門。” |
| 用心良苦 | 清·錢謙益《題懷麓堂詩鈔》:“孟陽于惡疾沉痼之后,出西涯之詩療之,曰:‘此引年之藥物,亦攻毒之箴砭,其用心良亦苦矣。’” |
| 遺形藏志 | 漢·嚴遵《道德指歸論·上德不德》:“遺形藏志,與道相得。” |
| 鬼爛神焦 | 唐 韓愈《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》:“截然高周燒四垣,神焦鬼爛無逃門。” |
| 繩鋸木斷 | 宋 羅大經(jīng)《鶴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一日一錢,千日一千,繩鋸木斷,水滴石穿。” |
| 明爭暗斗 | 馮玉祥《我的生活》:“于是兩方明爭暗斗,各不相讓,一天利害一天,鬧成所謂‘府院之爭’。” |
| 春山如笑 | 宋·郭熙《林泉高致·山水訓(xùn)》:“春山澹冶而如笑,夏山蒼翠而如滴,秋山明凈而如妝,冬山慘淡而如睡。” |
| 偃旗息鼓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》:“成都既定,以云為翊軍將軍。”裴松之注引《趙云別傳》:“云入營,更大開門,偃旗息鼓,公軍疑云有伏兵,引去。” |
| 古往今來 | 晉 潘岳《西征賦》:“古往今來,邈矣悠哉。” |
| 家破人亡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 元安禪師》:“師曰:‘家破人亡,子歸何處?’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