篳路藍縷的成語故事

拼音bì lù lán lǚ
基本解釋篳路:柴車;藍縷:破衣服。坐著柴車;穿著破衣服;去開辟山林。后用以形容創業的艱苦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宣公十二年》:“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。”
篳路藍縷的典故
有一年春天,楚國攻打鄭國,鄭國抵擋不住,只得向楚國求和。晉國得到消息,立刻派兵抗楚救鄭,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,使他歸附晉國。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,鄭國已經屈服,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。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,便主張停止進軍。而中軍副將先縠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,于是發生了爭執。
晉軍暫駐在敖、鄗二山之間。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:“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,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,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。”還說:“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,因此驕傲了,部隊也放松戒備了。你們如果趁此追擊,加上我們從旁助戰,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。”先縠高興地說:“對呀,打敗楚軍,奪回鄭國,正是時候了!”下軍副將欒書說:“不行,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,要發揚他們祖先‘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’的精神,勤儉建國,艱苦奮斗。有什么理由說他們驕傲了,放松戒備了?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,其實也并不是真心向著我們。要是我們打勝了,他固然會討好我們,要是楚軍打勝了,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。我們怎么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?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篳路藍縷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| 成語 | 歷史出處 |
|---|---|
| 手下留情 | 《庚子風云》:“在這幾個當口,趙三多明明可以乘虛而入,將王成德擊倒,他卻一再手下留情,都把王成德讓過了。” |
| 轍鮒之急 | 戰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外物篇》:“車轍中有鮒魚焉,曰‘我東海之波臣也,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!’” |
| 新仇舊恨 | 唐 韓偓《三月》:“新愁舊恨真無奈,須就鄰家甕底眠。” |
| 眾多非一 | 漢 王充《論衡 別通》:“孔子道美,故譬以宗廟,眾多非一,故喻以百官。” |
| 章甫薦履 | 《文選 賈誼<吊屈原文>》:“章甫薦履,漸不可久兮。” |
| 起兵動眾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吳志·華敷傳》:“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會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,舉大事,必有大殃。” |
| 直截了當 | 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:“紫芝妹妹嘴雖利害,好在心口如一,直截了當,倒是一個極爽快的。” |
| 趕盡殺絕 | 明 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:“黃天祿上馬,提槍出營,見余化曰:‘匹夫趕盡殺絕,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!’” |
| 陳言務去 | 唐 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惟陳言之務去,戛戛乎其難哉!” |
| 膽寒發豎 |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好及第惡登科》:“李少卿又曰操空弮,冒白刃,聞者靡不膽寒發豎,永為子孫之戒。” |